招高级人才,上览优猎头! | 服务热线:0755-86153389
览优猎头
个人服务
企业服务

政协委员范集湘:中国电建海外市场"逆市飘红"

电建企业将在国际化升级中实现转型

——访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电力建设集团董事长范集湘

中电新闻网记者 史晓斐

  经历改革重组后,中国电力建设企业在新的历史时期迎来了转型发展的良好开局。面对国内传统电力业务市场增长平缓、国际商务环境复杂多变等新挑战,如何加快改革创新步伐,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从根本上带动行业的又好又快发展?就此,记者专访了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电力建设集团董事长范集湘。

  记者:今年的全国两会受到了国内外的高度关注。作为新当选的政协委员,此次参会的感受是什么?

  范集湘:通过这次参会,我真切感受到了党和国家新一代领导集体直面问题、深化改革的决心和信心,备受鼓舞。

  环顾全球不难发现,当今世界已经进入了一个改革的时代。各主要经济体通过经济、机构和社会改革,推动经济转型,提升国际竞争力的浪潮已经不可逆转,其重塑全球经济面貌,加速再平衡进程的力量不容低估。在欧美大国经济结构的深度调整中,国际分工格局正在不断改变,从根本上影响着中国经济长期赖以发展的外部环境。

  实现民族复兴,这个寄托着无数仁人志士夙愿的中国梦,今天离我们如此切近。在过去与未来的交汇点上,各行各业都面临着新的挑战,肩负着重要责任。始终在国民经济建设中起支柱性作用的电力工业,必须要在更清洁、更高效、更和谐的道路上,加快转变发展方式。

  记者:近来频发的漫天沙尘和水污染,让环境保护的话题,又一次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对此,您怎么看?

  范集湘:我国多个地区出现环保问题,表面原因是不利气候条件等外部因素的影响,深层次原因是我国快速工业化、城镇化过程中所积累的环境损耗的显现。

  高耗能、高排放、重污染、产能过剩、布局不合理、能源消耗过大和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持续强化,城市机动车保有量快速增长,污染排放量大幅增加,建筑工地遍地开花,污染控制力度不够。这些现实因素,让我们的污染排放总量远远超过了生态发展的承受力。

  日趋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警示我们,发展理念的升级、发展方式的转变刻不容缓。不发展不行,发展却污染环境也不行。

  如何平衡兼顾?唯有转变发展方式。我国加大治理污染、节能减排的力度,是自身发展要求,也是责任大国所为。唯有以壮士断腕的坚定决心、永续发展的负责态度,应对日益严重的环境问题,才能顺应人民群众的期待,实现美丽中国的梦想。

  随着我国污染治理史上最严厉的措施出台,火电、钢铁、石化、水泥、有色、化工六大行业将在大气污染物特别排放限值的约束下,加速转型。未来,以水电、风电、太阳能为代表的清洁能源,将迎来更大的发展空间。我们也将立足自身特色,不断吸收以往好的建设经验,用更加和谐的工程建设理念,来适应新的发展要求。

  记者:创新驱动战略在党的十八大提出之后,受到广泛热议。当前,我国整个电力建设行业都在努力转变发展方式,具体到企业的管理运营环节,应该如何推进? 

  范集湘: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是我们党在关键时期、攻坚阶段做出的重大抉择。将这一战略明确写入党的十八大报告,充分表明了我们党依靠创新实现经济社会更好更快发展的坚定决心和对科技创新的高度重视,为我们推动发展更多依靠创新驱动指明了方向。中国电力建设集团在参与全球市场竞争的同时,始终以国际一流企业标准进行着自我审视,力求通过技术创新占领产业制高点,以良好的创新氛围推动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迅速提升。

  当前,中国电力建设集团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微观市场主体,作为进入世界500强的中央企业,作为中国水利电力建设参与国际竞争与合作的行业代表,作为面向全球提供水利电力工程及基础设施全产业链一体化服务、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综合性建设集团,正按照党的十八大精神新要求,按照国务院、国务院国资委的要求,努力转变发展方式,以更加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参与国际行业竞争和全球资源配置与分工合作,争取早日建设成为中国特色质量效益型世界一流企业。

  这个过程中,要坚持四个创新。一是坚持体制机制创新,把坐标定位在素质提高和能力提升上,加快从产业链低端向高端调整、向上游提升,力求控制和争夺产业链高价值环节,让企业业务结构更健康,培育企业新增长点,实现商务谈判、设计咨询、施工组织、运营管理各环节的无缝衔接,最大限度地解放企业生产力,努力做到用新视野谋划发展、用新体制激发活力、用新办法破解难题。二是坚持科技创新,以内生增长的强劲动力抢占市场竞争高地,紧紧抓住新一轮世界科技革命带来的战略机遇,充分利用国家级平台推进技术创新,着力突破一批关键核心技术,大力研发和使用新材料、新设备、新工艺,切实增强企业的整体实力、发展后劲和抵御风险能力,真正把企业建成科技创新主体,将水利水电建设行业科技国际领先的优势,转化为现实的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形成长期竞争优势,为加快企业发展方式转变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为国家“走出去”大业积极作为、建功立业。三是坚持管理创新,腾出时间和精力调整结构、提升管理,与国际一流企业对标,大力实施管理提升战略,加快构建基于适应国际经营竞争环境的标准化、规范化、流程化、精细化的国际管理能力,实现推进设计施工装备一体化的体制创新目标,更好助力集团发展。四是坚持人才创新,着力建设国际化的企业家队伍、职业经理人队伍、专业管理人才队伍、高技能人才队伍,并持续推进人才的本土化、属地化。

  记者:尽管刚刚组建不久,中国电力建设集团的发展轨迹却已经引起了行业的高度关注。尤其是以海外市场“逆市飘红”和进入世界“500强”为代表的国际化战略的迅速推进,一度被业内看作是企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标志。您如何看待这些改变?

  范集湘:如果说市场是检验企业实力的考场,那么国际市场就是企业突破发展瓶颈的现实课堂。应对国际化的业主诉求和标准约束,是我们重新找到发展坐标的有效途径。中国电力建设集团重组成立一年多来,全面实施国际化优先发展战略,成为第一家海外业务合同存量超过国内的建筑类央企。

  目前,我们的国际经营指数已经达到0.38,外向型经济成分愈加明显,是国际经营程度相对较高的中央企业之一,也是中国在全球产业布局中少有的具有行业代表性、功能特殊性和不可替代性的明显竞争优势的企业之一。可以说,海外业务已经成为整个集团保持增长态势的“新引擎”。

  比取得这些业绩更加可贵的,是我们在跨步走进国际市场的过程中,学习到的先进理念和积累出的品牌效应。要真正成为一家国际国内同行业技术领先的跨国公司,就要搭建起开放型的业务结构,发挥集团的全产业链一体化优势,构筑国际业务政策高地,搭建集团化、一体化国际经营平台,实现信息和资源共享,集中力量开发资源丰富、具有市场潜力的发展中国家和我国政府重点经济援助的国家,对重点市场、重要国别进行聚焦式营销,从而放大产业链一体化效应,强化市场协同,推进总承包业务成长,用实力较强的企业带动其他企业共同 “走出去”,打造“航母编队”,提高集群战斗力和协同作战能力,降低经营风险和交易成本,要从战略规划、人才选用、管控模式、组织架构、领导力量、经营机制、业绩考核、激励政策上全面与现行国际规则对接,充分体现国际业务优先发展战略原则,不断提高企业的国际化经营水平。

  记者:这种跨国经营是否意味着企业的运营风险正在变大?如何有效控制潜在的风险因素,进一步发挥国际业务的价值贡献和趋势引领效应?

  范集湘:无论在国内还是国外,风险是企业参与市场竞争必然要面对的问题。与其瞻前顾后,不如积极面对各类显性和隐性的不稳定因素,学习国际先进企业的风险管控经验,心中有数才能有备无患。

  当前,国际政治经济形势的风云变化,的确为跨国经营带来了挑战。要建设世界一流的企业,就要围绕这个重点领域,与国外知名跨国企业对标,扎实开展意识对接、市场对接、规则对接、人才对接。所谓意识对接,就是将自身能力和优势有机融入国际化规则中,形成包括法律意识、规则意识、本土意识、合约意识、市场意识、职业道德意识在内的国际主流意识,加强海外项目的风险管控水平,有效防范国际业务的多重风险。所谓市场对接,就是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调动两个积极性,坚持本土化经营,履行企业社会责任,实现双赢。所谓规则对接,就是建立健全整套质量、环保和安全制度体系及控制程序,从标准上接轨,并在具体执行中视标准、规范、程序如同法律,严格遵守。所谓人才对接,就是着力推动现有人力资源结构国际化转型,构建吸引国际高端人才、紧缺人才的政策高地,打造来自五湖四海、不同肤色的“多国部队”,逐步建立国际化的经营团队,提高企业管理水平和竞争能力。

  这样一来,我们才能在不断与国际一流水平接轨的过程中,掌握最高端的市场资源,形成先进的企业管理体系,从根本上实现从传统电力建设企业向国际一流企业的转变。

  记者:在您看来,未来几年中国电力建设行业将面临的机遇和挑战是什么?如何应对?

  范集湘:当前,全球主要经济体增长乏力,我国经济下行压力增大,国内外市场需求不足。这个重大的阶段性变化,我们必须正视并妥善应对。

  总体判断,我们仍处于可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但内涵和条件发生很大变化。我们面临的机遇,不再简单地是经济形势上行时被动形成的传统机遇,而更多的是倒逼我们主动改革创新、加强管理、调整结构、转型升级、提升能力的新机遇。也就是说,外部环境的变化、内部发展的需求、传统优势的逐步丧失,形成了不改不行、不变不行的倒逼机制,如果我们主动自觉地解放思想,踏上时代变化的节拍,顺势勇为,刻不容缓地、主动地改革创新理念、组织、机制、模式、手段,提升国际竞争实力,就是很好的发展机遇期,就能大有作为;如果还是以不变应万变,继续沿用过去的观念、思路、机制、模式、方法来应对,四平八稳,按部就班,就会是严重的困难期,我们的发展将不可持续,我们将愧对上级组织和广大员工。所以,如何主动自觉地顺势而变,刻不容缓地创新变革,将内外部的倒逼机制层层有效传递到企业内部,转化为压力和动力,转化为实实在在的发展能力。

  在复杂的市场环境下,我们的企业需要在两个层面做好准备工作。从短期看,要关注风险,严格管理、努力降低成本,提高企业的抗市场冲击能力,稳中求进。从中长期看,要通过体制机制创新、科技创新、管理创新,人才创新,促进产业升级,促进自主创新;重塑企业竞争力的基础,努力进入新的市场、进入更高的产业层次,为企业的长期发展打好机制和管理的基础。

转自网络

粤公网安备 44030502004557号